96岁抗战老兵 为何不愿谈及过去
10月20日,大渡口区春晖路街道锦城社区某小区,96岁的抗战老兵霍福如晨起做运动,在阳台上极目远眺,然后把双手吊在栏杆上晃动身体,这是他独特的“霍氏锻炼法”。
半个小时后,霍福如来到小区里听人摆龙门阵,他的听力不太好,只顾着乐呵呵地笑,谁也不知道他听没听懂。除了身材高大以外,他跟普通老头并无区别,几乎没人知道他抗战老兵的身份,因为他从不跟人主动提起,在家人面前也极少提及过去。
生活中,他就是个普通人
“上个月,他才给我讲了一点当兵时候的惊险事。”霍福如的小儿子霍长发告诉记者,老人家极少在家人面前提起过去,有时候,子女问起他,他总说“不讲过去”。
最开始,子女还有些不理解,后来才慢慢知道原委,“只有亲身经历过那些艰苦,才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能活下来已经是幸运中的幸运了。”因此,他也不愿过多地谈及过去。
霍福如老家在河南,当年随部队进入重庆后,他便留了下来,支援城市建设。此后在砖瓦厂、石棉厂上过班,在企业岗位上退休,育有两子一女,不知不觉间近一个世纪的时光过去了。
在子女的眼中,这位96岁的抗战老兵跟普通老年人没啥区别,他总是笑呵呵的,喜欢锻炼,闲不住,起床特别早,心态特别好,从不与人争论,对外界充满好奇,“喜欢听小区老头老婆婆摆龙门阵”。
16岁参军时,他还没步枪高
霍福如16岁参军。由于年事已高,对于参军的细节,他大多已经记不清了,只清楚地记得是“1939年”。参军时,他个头不高,“还没有步枪高”。
老霍家世代农民,参军前正在学着做农活。日本鬼子扫荡了村庄,霍福如跑了出来,为了打鬼子,他参了军,加入了八路军120师。
参军后,霍福如在卫生队干了一年,因为脚程快,他成了通讯员,负责传令、送信。霍福如回忆,那时候,部队生活艰苦,顿顿吃黑豆。“没有别的东西可以吃,这个(吃多了)发酸,不停地流口水。”回想起当年的情形,霍福如依然印象深刻。
穿越敌占区送信,与虎豹同眠
当兵这些年,霍福如干得最多的还是通讯员。他仍然清晰地记得自己为358旅送信,从通讯员干到了通讯班班长。“我们只负责送信,信的内容不知道,只一句话,信在人在。”
霍福如回忆说,八路军以60里为单位距离,建立“兵站”,对于通讯员而言,这里就是安全点和补给的地方。送信时,多以两个人为单位,相互配合,打好掩护。有些时候,还要穿着军装、扛着步枪穿越一些敌人控制的区域,这并不容易,要想很多办法,实在没法就只有白天藏起来,夜晚伺机再过。
一次,旅部派霍福如送一份急件,需要路过鬼子的据点,约好让当地一位保长的二弟引路。这次,和霍福如一起送信的是一位老乡,两人快步前进,来到保长二弟所在的村庄。
当他们到达村口时,发现村里一片死寂。“这个时候,原本是做饭的时间,怎么会没有人声,也没有炊烟?”两人感觉不对劲,连忙爬上树侦察,看到了在村庄里扫荡的日本鬼子。两人不动声色地从树上下来,决定选择另外一条路。另一条路是一座大山,不仅路程远很多,道路也崎岖难走,大山里还有财狼虎豹,两人端着枪,一前一后地走。既要防虎狼偷袭,还要防止敌人搜山。行至夜深后,两人就在山上睡下。那一夜,他几乎没睡,第二天按时将信送到,完成了任务。
不争名利、想得开、生活清淡
霍福如96岁了,虽有有一些小毛病,但没得大毛病,身体健康硬朗,“感觉越活越年轻”。
有什么养生秘诀没有?“如果非要总结的话,我觉得有几点。”霍长发总结了一些:不争名、不争利、想得开;还有一点,就是生活比较清淡。
霍福如生于北方,主食以面食为主,灰面做的大馒头是他最爱,到现在都爱吃。在吃的方面,老人以素为主,不喜欢大鱼大肉。
在企业工作期间,霍福如当过小厂的书记,与大厂合并以后,他成了中层干部,毫无怨言。在工资方面,他从来也没有主动提过涨工资,“从参加工作到退休,从没提过一次”。
多年当兵养成的习惯,霍福如起床很早,喜欢劳动。“在企业上班时,在家门口的空地种菜,邻居都可以摘来吃,他总说我们一家人也吃不完。后来,只要条件允许,他都要搞点劳动。”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