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该如何纪念朱光亚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茜 实习生 吕韦谦
每个人一生中都可能面对不同的压力。若是肩上扛的事和“核武器”联系在一起,那他的压力之大旁人或许难以想象。而被称为科技“众帅之帅”的“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一辈子主要做的就是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
用时髦话说,朱光亚打了不少“高端局”。25岁留学归国,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等高校。34岁调入原第二机械工业部北京第九研究所担任副所长,后成为中国核武器研制攻关的技术领导。60岁被任命为原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主任,参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的制定和实施。69岁任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建章立制奠基工程院发展。
近期,朱光亚诞辰100周年的各类纪念活动相继举行。在中国工程院举办的座谈会上,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抛出一个问题——今天我们该如何纪念朱光亚?
正如李晓红所说,后来人可以学他对党忠诚、严谨求实、胸怀大局、严于律己、淡泊名利。而坐在座谈会观众席中的一名大学生告诉记者,朱光亚身上最触动他的闪光点是“心态稳”“能抗压”。20世纪的科学家精神是如何照亮这个年轻人的?且看看朱光亚如何面对那些“压力山大”的局面。
1959年,朱光亚经钱三强推荐调任原第二机械工业部北京第九研究所副所长,随后成为研制核武器终端产品的技术负责人。当时30多岁的朱光亚论资历不那么深,论名气没那么大,为什么要选拔他去?
曾任朱光亚秘书的陈丹讲述,时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的钱三强回忆,之所以推荐朱光亚去,第一,他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判断事物的能力;第二,有较强的组织观念和组织科研的能力;第三,能团结人;第四,年富力强,精力旺盛,因此认为他虽为“中字辈”,也能担大任。
座谈会现场,曾与朱光亚共事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讲了一个故事,展现朱光亚如何担当大任。
在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朱光亚投入氢弹的研制工作。一次氢弹试验,空投时飞行员飞到投弹位置后,发现弹舱门打不开,没法投。朱光亚在核试验现场做指挥,他立刻回答说:“再投一次。”
飞行员又转了一圈,到了该投弹的位置再次操作,舱门还是打不开。而且飞行员补充了一句:再飞一圈油不够了。
平常慎思寡言的朱光亚当机立断,说:“带弹着陆,我负责!”
随即,朱光亚立刻命令参与试验的同志们退到安全距离之外,他则和另一位空军指挥员到指挥塔上,等待飞行员返航。飞行员安全着陆时,带着氢弹的机舱离地面只有几厘米的距离。试验结束后,朱光亚只说了一句:“我们也算做了一次带弹着陆试验。”杜祥琬解释,实际上哪个国家都不会做带弹着陆试验,如果带弹着陆出了问题,将会引发不得了的后果。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钱绍钧看来,朱光亚领导核武器研制工作“严格细致”。钱绍钧20世纪60年代开始做核试验放射化学测试工作,和朱光亚有了更多的接触。钱绍钧回忆,朱光亚几乎每次核试验都要到现场参与组织领导,给试验参与人员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身体力行”。
他说,朱光亚坚持贯彻周恩来总理提出的“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十六字方针,每次试验前,都要和各作业队的同志一起,反复检查各重要环节是否还存在可能影响试验成败的问题;一旦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措施,确保不带问题进行试验。试验结束后,他还要求各参试单位认真分析试验数据,进行技术总结。在测试单位各自总结的基础上,还要和武器研制单位一起开研讨会,力求得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用以指导下一次试验的装置设计、加工。
钱绍钧认为,正是这种严格细致的作风,保证了我国核试验有很高的成功率,实现了核武器、核试验技术大跨度的进步。
很多时候,人们的目光总是望向朱光亚,等他说话、作决定。杜祥琬回忆,朱光亚在没有想清楚一个问题之前会一直抽烟。每当这个时候,大家就安静地等待朱光亚开口。
“压力山大”这个词,是年逾八旬的杜祥琬在座谈会现场用来描述朱光亚的。作为“863”计划激光技术主题专家组首席科学家,杜祥琬回忆说,“863”计划启动后,激光组数年后才有了第一次重要成果。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时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主任的朱光亚“压力山大”。
1994年,朱光亚众望所归地被选为中国工程院第一任院长。作为中国工程科学技术界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中国工程院成立之初,百事待举,甚至连办公地点都没有。陈丹说,中国工程院成立大会一结束,大家都不知道去哪儿找这个单位,后来在军事博物馆后楼租了一层,总算挂出了工程院的牌子。那里没有食堂,当时已年过七旬的朱光亚和几位副院长同工作人员一起吃盒饭,吃不完的剩饭、剩菜,他还要包好带回家。
陈丹说,在这样的条件下,新成立的工程院从无到有建立了一套院士增选制度、原则和实施办法。在组织开展咨询工作的时候,朱光亚明确咨询项目不求多,关键在于咨询意见的质量和起到的作用。在院士增选工作中,朱光亚则提出要“严把院士入口关”。这些话,在工程院现今举办的大小会议中,还时常被提起。
如果翻看朱光亚晚年的照片,会发现几道深深的竖纹好似已经“焊”在他的眉间,这些皱纹让他即使在笑的时候,看起来也是眉头紧锁。
在座谈会观众席中的那名大学生看来,如今的网络热词“心态稳”“能抗压”可谓在朱光亚身上“具象化”了。也因此,他认为不局限于科学家,任何一个普通的年轻人都可以从朱光亚的身上汲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