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条被子的故事”有新篇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 麟 刘 亮
沙洲村村口前那条滁水河流淌了几百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欢腾过。据报道,9月16日,在湖南省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参观“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重温了“半条被子的故事”。“总书记来到咱们村”的喜悦洋溢在村民们的笑脸上,“跟党走幸福长”的自信写在村民们的心坎里。
对党的感情越来越深
“半条被子的故事”来自经济日报1984年11月14日的一版稿件《当年赠被情谊深 如今亲人在何方——徐解秀老婆婆请本报记者寻找三位红军女战士下落》。1984年10月份,带着一大批红军老战士的嘱托,时为经济日报记者、后任经济日报常务副总编辑罗开富开始了徒步重走长征路采访报道的征程,在沙洲村遇到了徐解秀老人,写下了这个感人的故事。
得知总书记考察沙洲村的消息,罗开富兴奋地说:“这对全国人民都是一个巨大鼓舞。一是展示了党始终不忘初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二是提升了中华民族保持前进的战略定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信心和士气。三是展示了党始终与人民群众风雨同舟、命运与共的血肉联系。四是激励着全体党员干部砥砺奋进,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回忆当年的采访经历,罗开富动情地说:“我30多年来9次赶赴沙洲村采访调研,有一种感觉就是我和沙洲村谁也不认识谁了,因为每次都能看到沙洲村面貌的新变化。我无疑斗不过岁月,而沙洲村却变得越来越年轻了,唯一不变的是沙洲村百姓对党的感情,越来越深。”
2019年5月,电影《半条被子》在江西于都开机拍摄,“半条被子的故事”从报纸走上银幕。罗开富表示,剧本立意就是生动展示红军长征的艰苦、红军与百姓的血肉联系,让人们感受到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感受到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队伍才能赢得民心获得胜利。
共产党给了我们幸福生活
在“半条被子的故事”主人公徐解秀的后人——村民朱小红家中,朱小红对经济日报记者说,“红军给了我奶奶半条被子,共产党给了我现在幸福的生活”。他家曾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当地建设的沙洲红色旅游景区面世,人均耕地不足0.7亩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朱小红参加了扶贫工作队组织的厨师技能培训,开起了一家名叫“半条被子”的土菜馆,成为沙洲村第一个开土菜馆的人,日子越过越红火。
9月17日,记者来到“半条被子”纪念广场边,一字排开的小摊上摆放着各种土货,村民热情地招呼着游客尝鲜、购买。村内青石板巷一端,85岁的村民徐良凤在自家门前支起小摊摆上了自家的干菜。看着来来往往的游人,徐良凤高兴地说:“党的政策好,我每月都有养老金,还能在家门口赚钱。”
“沙洲村在2018年9月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如今靠着扶贫农庄、光伏发电项目及红色旅游,村集体账户里每年有40多万元的收入,村人均年收入12700多元。”沙洲村党支部书记、徐解秀的曾孙朱向群介绍,村集体收入用于为村民代缴医疗保险、向低收入家庭发放日常补助等方面。
“‘共产党是好人,我们要永远跟着共产党走。只要跟党走,好日子在后头’,曾祖母这句常挂在嘴边的话,在沙洲村得到印证。”朱向群说。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当年,红军长征经过沙洲村,3名红军女战士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2016年10月21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情讲述了“半条被子的故事”。
如今,沙洲村充分挖掘“半条被子”的红色资源,搞好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半条被子的故事”发生旧址、“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红军广场以及沙洲田园综合体等文旅景点和项目相继建成,总投资近4亿元。朱向群介绍,村里还推出了“重走长征路”、特殊党课拓展训练等项目。
故事,不止在沙洲村讲述。2018年7月底,国家京剧院创作的现代京剧《半条被子》首演。2020年9月5日,电影《半条被子》在全国院线上映。“半条被子的故事”犹如一束光,穿越历史的时空长廊,照进更多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