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沈阳11月4日电 题:英雄赞歌永流传——重温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那些经典名篇
新华社记者黄燕、于力、于也童
首次对外报道志愿军入朝参战的消息是怎样发出的?抗美援朝纪念馆珍藏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手稿背后有什么故事?第一个报道烈士杨根思的记者为什么要在长津湖鏖战前夕与他碰碗壮行?
71年前,为宣传报道抗美援朝这场伟大的正义之战,新华社先后派出50多名记者、编辑赴朝,深入战斗前沿,采写了大量有影响的报道。在新华社建社90周年之际,让我们重温那些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谱写的英雄赞歌。
毛主席亲自修改第一条志愿军入朝参战的消息
1950年11月7日,新华社播发题为《朝人民军在中国志愿部队援助之下已在朝鲜西北部取得重要胜利》的电讯,这是志愿军入朝作战后,我国首次公开披露志愿军参战情况的战报。
新华社研究院新闻史研究室主任万京华长期从事新华社社史研究,包括抗美援朝报道研究。她说,志愿军入朝参战之初,出于战略考虑,中央决定对外不公开发布任何消息。
第一次战役结束后,毛泽东决定通过发表战报对外公开志愿军入朝作战的消息,并亲自修改。稿件11月7日发出,900多字,电头为“新华社朝鲜北部某地七日电”。
这一天,恰巧是新华社19岁生日。
新华社的抗美援朝报道是在党中央、毛主席和志愿军首长的关怀和具体指导下进行的。毛主席不仅多次对新华社作出具体报道指示,还亲自审阅、修改和撰写了不少重要新闻,确立了抗美援朝报道的指导思想。
新华社记者从墙报上发现“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每每听到这段激昂的旋律,总能把人们带回那片充满硝烟的战场。
在位于辽宁省丹东市的抗美援朝纪念馆内,一个展厅的显著位置悬挂着印有《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简谱的图片。抗美援朝纪念馆副馆长、抗美援朝研究专家张校瑛介绍,曲作者周巍峙1993年将手稿捐献给纪念馆,现为国家一级文物。纪念馆还收藏了词作者麻扶摇捐赠的立功证书和勋章。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迅速唱响朝鲜战场和祖国大江南北,成为抗美援朝战争中最具代表性和象征意义的歌曲。它的诞生与新华社有一段奇妙的渊源。
1950年10月中旬,新华社派记者陈伯坚随志愿军部队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战场。他也是第一位随志愿军入朝采访的新华社记者。
入朝前,部队进行了战前动员。陈伯坚到某炮兵部队采访时,看到墙报上贴满各种决心书,其中一首诗引起他的注意。这首诗是当时陪同他采访的连队指导员写的,陈伯坚立即把这首诗抄在笔记本上,并略做修改,把“横渡鸭绿江”改为“跨过鸭绿江”,把“中华好儿女”改为“中国好儿女”。
进入朝鲜战场后,陈伯坚将这首诗引用到一篇战地通讯中,新华社于1950年11月25日播发后,《人民日报》次日以《记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几个战士的谈话》为题刊登,这首诗被醒目地排在标题下面。音乐家周巍峙看后很受感动,当即为这首诗谱了曲,后来定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由于报道没有提及诗的作者,也未署记者名,所以这首歌在发表之初,词作者署的是“志愿军战士”。后经陈伯坚提供线索,这首诗的原作者麻扶摇终于被找到。
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这些闪光名字的背后
电影《长津湖》上映后,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杨根思烈士墓前,出现了一架第四代战斗机改进型歼-15模型和几张歼-20战斗机的照片,背面写着“我们有了先进战机,强大空军!”
“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很多被写进中小学课本,不少战斗英雄都长眠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经常有群众自发来祭扫,表达缅怀之情。”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工作人员王春婕说。
英雄的名字家喻户晓,英雄的事迹感人至深。不过,很少有人知道,是新华社战地记者最早报道他们事迹的。
1950年12月24日,新华社播发了本社记者发自朝鲜的新闻通讯《不朽的杨根思英雄排》,报道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三连连长杨根思抱着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英雄事迹。杨根思的英雄事迹很快传播开来。
万京华说,在朝鲜战场上首次对外报道杨根思英勇牺牲事迹的是新华社记者华敏。在杨根思入朝作战前,华敏就采访过他。在长津湖鏖战前夕,老友重逢,他们以饭碗代酒杯相碰,相约再聚首。杨根思牺牲后,华敏眼含热泪采写了这篇著名的通讯。
1952年2月4日,新华社播发了本社记者戴煌发自朝鲜前线的新闻通讯,报道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侦察队文书罗盛教舍身抢救落水朝鲜少年的英雄事迹,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此外,由记者石峰、王玉章采写的《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通讯员郑大藩采写的《伟大的战士邱少云》等报道也都感动了亿万读者。
在新华社90年的光辉历史上,无数新华人在党和国家需要时,冒着硝烟战火,用手中的笔记录历史,赞颂英烈,讴歌和平,用生命写下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
相关阅读
三五文化网 | 上甘岭战役:世界现代战争史上坚守防御的典范
https://jjwhw.30edu.com.cn/Article/e8289079-5b51-4b16-8f36-8cd1eba5f54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