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日本侵略者的残酷“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严密经济封锁,1940年以后,各抗日根据地出现了空前严重的物质困难。为了解决陕甘宁边区最紧迫的粮食问题,朱德响应毛泽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提出屯田军垦的主张。
朱德效仿三国时期曹操“开芍陂(今安徽寿县)屯田”的做法,但在规模上却比曹操当时的屯田要大得多。朱德所倡导的军屯,不仅进行农业生产,而且还准备从事农、林、牧、副、渔以及手工业、商业、运输业的综合开发。为此,朱德找好了一片荒地,准备把军队开去大干一番,这就是南泥湾。
南泥湾在延安东南约九十里地,是延安县金盆区的一个乡,纵横数百里,渺无人烟;但土地肥沃,有三条河川流经此地,是适宜于垦荒的好地方。相传过去这里曾是人口稠密的富庶地区,因为战争的缘故,人民非死即逃,变成了荆棘遍野、杂草丛生的荒地。以前有过一些单位曾想来这里开垦,但都因人力不足,没有能站住脚。当359旅奉调回陕甘宁边区后,朱德决心以这支主力部队为骨干,带动边区的其他部队、机关、学校一起前去开垦。朱德把军屯南泥湾的思考告诉了359旅旅长王震,王震很是赞同。随后,朱德又做了部队的思想工作,统一了思想认识。
此外,为了做好开垦南泥湾的准备,1941年开春后,朱德带上秘书、参谋等身边工作人员和军委行政处处长邓洁,还有一位农业技术员,到南泥湾去实地踏勘。
前往南泥湾的路并不好走。从延安到三十里铺这一段路骑马还比较好走,可是从三十里铺折向东南到南泥湾的六十多里崎岖山路就很不好走了。到南泥湾以后,根本没有路,有的地方只能靠砍刀、斧子砍出一条路来。朱德感到,开发南泥湾,交通是个大问题,必须从三十里铺到南泥湾修筑一条平坦的大道,以便运输。他把这项任务交给炮兵团三营九连,该连克服没有经验、缺乏工具等困难,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当时的南泥湾,不但没有路,也没有住处,连老百姓也很难找到。朱德一行在踏勘时,白天披荆斩棘,爬山涉水,观察地形,研究措施;晚上简单地搭个窝棚,歇宿荒郊。在踏勘时,朱德访问了当地能找到的唯一的一位老乡,是姓唐的老汉。朱德同他攀谈起来。这位唐老汉原籍也是四川,是他父亲从四川逃难来此地时把他带来的,住在这里已经几十年了,目前只剩下孤身一人。他对南泥湾的情况很熟悉,详细地向朱德作了介绍。后来,唐老汉在开发南泥湾过程中成了开垦部队的编外“顾问”。
经过几天踏勘,朱德对南泥湾的实际情形做到了胸中有数。传说这里的水有毒,不能喝;朱德踏勘时都自己带水。临走时,他又取走当地的水样和土样。由于延安化验条件差,朱德就把水样、土样送到重庆周恩来处,请他找人化验。最后,弄清当地有些水由于长年经过腐花烂叶的浸泡,喝了有害健康,采取适当措施就可以解决。这就为不久后开垦大军的前来创造了条件。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