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英雄精神更加鲜活生动
■姚玉龙 张朋倍 解放军报记者 张 良
不久前,我到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采访,得知该部政委王志国热爱收集和黄继光有关的史料,几年间已收集约1000件。目前这些史料正在黄继光生前所在连荣誉室展出。
一位政委为何坚持收集史料?这些史料又对这支英雄的部队产生了哪些影响?在纪念黄继光牺牲70周年之际,我们推出这篇访谈,敬请关注。
——主持人 张 良
主持人:这两天我在咱们部队采访,很多官兵提到您个人收集了不少和黄继光有关的史料。
王志国:是的。从担任政委到现在,我收集了大概1000件和黄继光有关的史料。这些史料以文字资料为主,也有一些徽章、幻灯片、宣传画、唱片等等。
主持人:这么多的史料都是您凭一己之力收集的,您具体是怎么做到的?
王志国:过去我就有收集政治工作文献资料的习惯。到这里任职后不久,我就把收集有关黄继光的史料当作了业余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收集的渠道主要有线上和线下。你看,这个旧书网的链接就放在我手机桌面最醒目的位置,每天睡觉前我都会打开它看一看,找一找有没有新的史料发上来。有时候找到有价值的,都能激动到失眠。线下,主要是休假的时候,我喜欢逛旧书摊、文化市场,也淘了不少宝贝。就这样几年下来积少成多,收集了差不多1000件。
主持人:您做这件事的动因是什么?
王志国:我是2020年3月30日到这里担任政委的。报到第二天,我就到黄继光生前所在连荣誉室参观。荣誉室内容很丰富,我看了很受触动。作为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政委,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把有关黄继光的史料搞得更加丰富,让官兵对黄继光和他身上蕴含的精神有更直观、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所以当时我就决心在这方面下工夫。至于为什么花这么多精力来做这件事,答案很简单,因为这有利于发扬传统、鼓舞士气,有利于提升部队战斗力。
主持人:您还记得淘到的第一件宝贝吗?
王志国:记得。那是一本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版的连环画。连环画很旧,已没有封面和封底。在这本连环画里,黄继光被授予的还是“二级英雄”,而不是后来的“特级英雄”。根据“改功命令”下达时间推算,这本连环画应该是1953年4月8日以前出版的。
主持人:除了这一件,您比较重要的发现和收藏还有哪些?
王志国:我比较注重挖掘一些源头性的东西和史料背后隐藏的故事,比如——
第一篇报道黄继光英雄壮举的新闻。黄继光牺牲后,他所在团的《战斗简讯》、师部简报号外、十五军《战场报》第一时间报道了他的英雄事迹。随后,《志愿军报》《人民日报》等媒体也相继刊登了黄继光的事迹,黄继光的名字迅速传遍大街小巷,闻名全国。
关于黄继光的一场事迹报告会。当时,黄继光生前所在连一名干部因伤被安排到上海的后方医院进行治疗。上海麦仑中学得知这名干部曾参加上甘岭战役,便邀请他去作报告。就是在这场报告会上,这名干部详细讲述了黄继光的英雄事迹。后来,麦仑中学更名为继光中学。
还有黄继光由“二级英雄”改授为“特级英雄”背后的故事等等。这些不仅反映了黄继光的光辉事迹,也反映出了大家对英雄的缅怀和对英雄精神的传承。对我来说,收集这些史料的过程,也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因为每件史料背后都藏着一段故事,每次探寻出一段与黄继光有关的历史,我都会感慨很久。
主持人:您感慨什么呢?
王志国:英雄的精神是无形的,但无形的精神需要有形的东西来支撑,比如我收集的那些史料,既展示了历史,也蕴含着精神,我们需要用这些有形的东西来教育激励官兵,再变成一种无形的力量。
传承英雄精神,不是天天给官兵讲要把英雄精神传承好,而是要启发大家去学习、领悟、实践,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会让英雄精神看得见、摸得着,更加鲜活生动。黄继光生前所在连战士朱建磊,在参加旅里组织的比武中,经过三天两夜数十个课目比拼,在十公里武装越野最后冲刺阶段体力不支,倒在路上。连队战友劝他休息,他却说:“作为黄继光传人,死也要死在终点线上……”
主持人:领导的一举一动都是导向。在您的带领下,有没有其他官兵受您影响也开始收集黄继光的史料?
王志国:有。比方说黄继光生前所在连第38任“黄继光班”班长程强,就是那个在汶川地震时高举“长大后我当空降兵”横幅的“地震男孩”,现在提干后重新回到单位。他利用周末、休假等时机也收集了不少关于黄继光的连环画、纪念章等资料。还有热爱美术的大学生士兵唐钞,他携笔从戎走进军营后,黄继光的英雄事迹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在驻训期间和工作训练之余,他就地取材用石头画的形式生动再现了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壮举。
后记:这篇访谈见报前,我得知王志国刚刚离开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到空军指挥学院任专职教官。电话里,王志国说:“我觉得我做这件事很有意义。虽然我暂时离开了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但我会坚持一直做下去。‘一声黄继光,一生黄继光。’一辈子能有机会做这样一件事,我感到很充实,也很幸福。”
扫描二维码浏览部分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