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龙

王军馆长与来参观三五将军文化博物馆的外国留学生合影

首届三五将军文化月共和国将军林开园将帅后代合影

2006年5月5日在三五文化中心有幸和毛泽东主席嫡孙毛新宇博士和六位共和国将军合影

纪念援老抗美五十年,援老抗美老兵为共和国开国将帅林和援老抗美群英谱敬献花篮

2018年“感动哈尔滨”年度人物(群体)颁奖典礼在哈尔滨电视台举行

王军荣获2018感动哈尔滨年度人物奖

开国将帅林

当前位置: 首页 > 将帅传奇 > 032【共和国不会忘记·开国将帅的故事】贺俊侦:隐秘战线上的“无名英雄”

032【共和国不会忘记·开国将帅的故事】贺俊侦:隐秘战线上的“无名英雄”

2020年09月01日 15:12:50 来源:阳新新阳网 郴州新闻网 访问量:2179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7月22日参观四平战役纪念馆时曾感慨地说:“我们从八一南昌起义到井冈山斗争,从艰苦卓绝的长征、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是革命烈士的鲜血铸就了革命成功,我们一定要牢记新中国来之不易。要让14亿人民、9000多万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很好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创业难,守业更难,我们一定要守住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明年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将军文化网从8月1日起推出【共和国不会忘记·开国将帅的故事】系列报道,回顾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创建领导人民军队,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华夏大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丽史诗,让五星红旗飘扬在祖国的大地上!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将帅名字彪炳史册,将帅事迹感天动地,将帅精神与日月同辉。我们要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让红色基因世代传承。【共和国不会忘记·开国将帅的故事】系列报道,带您致敬开国将帅,传承将帅精神,歌颂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憧憬祖国美好的未来。
1937年军委领导看望军委二局的骨干们,二排右二为曾希圣,右五为滕代远,四排右一为贺俊侦。

【共和国不会忘记·开国将帅的故事】
贺俊侦:隐秘战线上的“无名英雄” 


    贺俊侦:隐秘战线上的“无名英雄”  
  贺俊侦将军全家福,第一排右二为贺俊侦,右一为贺安亚(老四)。

  80年前,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这段时间跨度2年的征程涌现出不少战斗英雄,他们的故事悲惨壮烈,可歌可泣。

  作为革命战争年代我党我军重要的技术侦察情报部门,让红军走出敌人包围圈,被毛主席誉为“走夜路的灯笼”的军委二局鲜被外界所知。他们24小时侦听敌人的电台、抄报、破译密电,二局的英烈们在革命胜利后仍一直“默默无闻”。

  阳新籍将军贺俊侦(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就是这条隐秘战线上的一位革命前辈。15日,在北京海淀区,贺俊帧将军小女儿贺安亚提供了几张珍贵照片,她想借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向隐秘战线上的前辈和英烈们致敬。

  出身贫寒的开国将军

  潜龙贺,是一个自然湾,处于阳新县王英镇东源与杉木东西两股水流的交汇点。解放后,潜龙贺属东源乡,改名为潜龙村,再后来,由于村建合并,现在属王英镇杉木村。

  潜龙贺这个湾子是一个单姓,都姓贺。这里地处大幕山脉白马山下,地形地貌具有典型的丘陵特征——田少山多。村民以种红薯杂粮为主,兼种水稻。

  后来成为少将的贺俊侦就出生在这个小山村。

  贺俊侦的先祖都是勤扒苦做的农民,通过代代耕耘积累,到贺俊侦的父亲贺广远这一代,有几亩田几块地,只要风调雨顺,解决温饱不成问题。

  贺广远不光精心经营田地,还养了一群鸭子,日子过得还算殷实。美中不足的是,贺光远40多岁了,一连生了三个姑娘,还没有儿子,这对传宗接代非常重视的老贺家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祖宗的香火总不能在我的手里断送吧?”贺广远时常念叨这件事。

  那时的农村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没有儿子可以在族中儿子多的兄弟中过继一个过来做儿子。贺广远眼见自己年纪越来越大,生儿子的希望非常渺茫,于是在族中过继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就是贺俊侦的堂兄贺俊亨。

  贺俊亨是本村邻湾墩头贺人,因为家庭贫穷,兄弟众多,贺父同意将其中一个儿子过继到家庭条件相对好一点的贺广远家。

  贺广远虽然引了儿子,但生儿子的念头一直没有放弃。

  1913年,贺俊侦终于出生了。这一年,正值大旱,贺广远有三个女儿、两个儿子,还有老人,负担非常重。原本殷实的家庭转眼就变得捉襟见肘了。

  贺广远给儿子取了一个乳名:财望,希望儿子这一代人生活好一点。然而,家庭并没有因财望的名字好转,依旧贫困。

  五岁时,贺广远请族中长老为贺财望取了一个与他一生结缘的名字——贺俊侦。贺是姓,俊是辈分,侦是他的名,这个名字隐隐注定了贺俊侦一生都要为这个“侦”字而工作奋斗。

  勤奋好学的山村少年

  那个年代的农村孩子都很懂事,贺俊侦也不例外,小小年纪什么事都抢着干,放牛、砍柴、做农活。

  贺俊侦十岁时,墩头贺一个长期在外教“经馆”(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初中或高小老师)的贺广元老先生回来了。族中长老商量,是不是也办一个私塾,把贺姓的子弟集中起来,请老先生教教。

  贺广元,字寿山,是远近闻名的饱学之士,一辈子在外游学,当过幕僚,因不满官场腐败,愤而辞职,转而教私塾。

  贺俊侦父亲贺广远想,自己一生没有读书,受尽了不识字的罪,现在学校开到了家门口,这样的机遇可遇不可求。儿子正是上学的年龄,可不要耽误了,于是,贺广远咬咬牙也送贺俊侦上学了。

  贺俊侦上的私塾离家不是很远,是一所旧祠堂改建的,几十个学生来自附近几个村庄。

  贺俊侦聪明好学,小小年纪求知欲很强,在教学之余,时常问先生一些不懂的问题,“为什么穷人这么穷?为什么军阀这么横?为什么世上这么多不平事?”

  贺广元先生虽然见多识广,但贺俊侦这些提问他也难以回答。

  贺俊侦在上学期间记忆力很好,认字背书又多又快,经常受到贺广元老先生的夸奖。

  两年后,贺俊侦又到河对面的陈家祠堂读书。随着年龄的增长,贺俊侦越来越懂得读书的重要和来之不易,私塾读完后,他一心希望继续升学深造,但学费让这个家庭望而止步,他不得不辍学。

  贺俊侦尚不明白家庭贫困的原因,但深深体味到了它的苦果。

  在辍学的那几年里,贺俊侦养过鸭,做过泥工。在做泥工学徒时,一次跟地主家干活,贺俊侦不小心摔碎了几块砖,被地主从房顶上踢下来,摔伤。

  投身革命的“独生子”

  1929年6月,根据毛泽东“向农村进军,建立农村根据地”的思想,红五军第五纵队从湖南平江来到鄂东南,在大冶地区开展游击战,解放了被囚禁的无辜农民,取得了第一次攻打大冶县城的胜利。

  接着,红五纵队又配合赤卫队,消灭了刘仁八、白沙铺、小箕铺、三溪口等十几个重要集镇的反动武装,取得节节胜利,队伍迅速壮大。

  1929年9月,红五军军委和湘鄂赣特委在赣北召开联席会议,决定红五军分三部分活动,彭德怀率四纵队南下重回井冈山,黄公略率一二三纵队留在湘赣苏区,五纵队北上鄂东南开辟新根据地,从此五纵队开始独立行动。

  五纵队到鄂东南后,解放了大冶、阳新、通山等多座县城,迅速打开了局面,建立了鄂东南革命根据地,队伍也由原来的一千多人迅速发展到五千多人,队伍扩编为两个支队,刘文琪、李才志分任支队长,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红八军。

  东源,民国时称永福里,属凤山区(区公所设在三溪口,今三溪镇)管辖,由于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历来是革命的重要根据地,革命先辈罗伟、肖作舟、罗冠国,在这里办过农民运动讲习所,彭德怀也曾经到过这里。

  1928年,罗冠国(阳新人,烈士,1930年任阳新县委书记,中共鄂东特委执行委员,1935年牺牲)来到当时的革命根据地——王文驿(今阳新县王英镇王文村)开展革命活动。

  一次,罗冠国路过潜龙贺时,见贺俊侦拄着拐杖干活,于是就问:“小老乡,怎么了?”

  贺俊侦就把如何被地主从墙上踢下受伤的经过说了一遍,罗冠国看着贺俊侦喷着怒火的眼睛开导说:这世界不公平,我们不能牛马不如地活着,我们一定要改变这个世界,地主能把你从墙上踢下来,你为什么不反抗?我们穷人难道不比地主人更多吗?

  在罗冠国的熏陶下,贺俊侦的思想有了质的飞跃。

  罗冠国意识到贺俊侦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年轻人,时常带一些油印的进步刊物给他。

  从此,贺俊侦便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对人生意义的认识与理解一步一步由混沌模糊而变得清楚明白。

  由于贺俊侦年龄太小,党团组织对贺俊侦进行考察后,由罗冠国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此时,鄂东南革命根据地已初步形成,革命斗争日益高涨,共产党鄂东南特委在阳新广大农村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成立了儿童团、少先队、妇女会和赤卫队等群众组织。

  贺俊侦参加了儿童团,并当上了团长,在宣传发动群众学唱革命歌曲、禁止妇女裹脚和抗租、减息等斗争中,常常有他的身影。

  1929年10月,五纵来到了东源,当红军转移时,贺俊侦决定参加红军。

  当贺俊侦的母亲知道儿子要参加红军时,哭着对他说:“儿啊,我们家就你一个独苗,你走了我们怎么办?”贺俊侦拉着母亲的手哭着说:“我在家也帮不了什么忙,我们是穷苦的命,只有革命成功了,我们才有好日子,到时我一定会接你们享福的!”

  说完,16岁的贺俊侦毅然掰开母亲的手,参加了红八军。

  就是因为受这支红军队伍的影响,阳新县迅速成为了鄂东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几十万农家子弟纷纷参加革命,阳新后来成为全国著名的烈士县,20多万烈士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

  从一线战场转到军委二局

  贺俊侦被分配到红三军团当战士,参加了第一、第二次攻打长沙的战役。贺俊侦和大部队一起攻占了长沙,在长沙受到了热烈欢迎。

  几天后,贺俊侦早晨起床,发现城里的红军都不见了,正奇怪时,看到了何长工带着一队人马快速经过。何长工看到贺俊侦就说:“小鬼,赶紧和我们离开长沙,不然就有被围困的危险。”于是,贺俊侦就和何长工他们一起撤离了长沙,随着大部队向湖南进军。

  贺俊侦参加了攻打黄石岗战斗、岳阳战斗。多年后,老将军回忆道:他一次背着粮食攻打山头,当时实在没有力气了,就想把粮食扔了,他的班长说若是他把粮食扔了就把他给枪毙了。结果,他硬是背着粮食攻打到山上,并消灭了敌人。

  贺俊侦的小女儿贺安亚转述父亲的回忆,当时,父亲说许多战士到了山上就咽气了,有的真是累死的。所以父亲之所以能九死一生地一直战斗过来,就是他们有着超强的意志力和强劲的体魄。

  贺俊侦作战勇敢、头脑聪慧,很快就被领导看中,被送往红军学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到五军团任连长,之后,又因工作需要调往保卫局,而后进入红军无线电学校学习报务。

  在学校期间,贺俊侦成绩优秀,表现突出,被留在中华苏维埃政府电台任报务员,后因战事紧张即被调入到军委二局任报务员。

  1933年,二局驻江西瑞金时,贺俊侦负责监听并抄收军阀陈济棠、周浑元、薛岳等部的电报。

  贺俊侦的技术过硬,能很快掌握敌人电台的发报及活动规律,在很多干扰情况下仍能准确地抄收每一份电报,他一边抄收着一个电台还能监控着其他电台,敌人经常改换频率,贺俊侦都能迅速地在另一个频率找到。

  另外,贺俊侦还不断搜索,经常能发现敌人新电台,开辟新方向。由于敌人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些“穷鬼们”还有这两下子,工作时都不注意无线电保密。

  当时的密码比较简单,因此,贺俊侦虽然不负责破译也都能译出一些简单电文,以迅速掌握敌情,使领导尽早决策。

  那时的生活很苦,每人一天仅一磅米,没油没盐,他们正值年轻力壮,吃不饱,饿肚子工作是常事,到了战时紧张的时候一磅米还不能保证。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像贺俊侦这样边干边学边摸索的红军报务员们,还能做到想收哪个敌方电台就能收到。

  当时,机房里有个小黑板,所有军阀(周浑元、薛岳、陈济棠等)的名称列在上面,每天领导像点菜单似的,确定收哪个敌人的电台,使那时围剿中央苏区国民党的师以上的电台都在军委二局的严密监控之下。

  长征路上几次差点丧命

  贺安亚回忆,父亲给其讲述长征在湖南期间,他和唐明(军委二局战士,后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在前面,当时肚子饿得不行,就跑到附近的村庄,村里的土豪都跑了,在土豪家里,二人找到了一些米酒,都喝得饱饱的。

  当时,贺俊侦和战友们工作起来一天不吃饭的情况多的是。

  军委二局的同志夜以继日地工作是非常辛苦的,得病负伤经常发生。贺俊侦晚年回忆,三科的李力田和另一个同志就病逝在长征途中。

  在行军至贵州剑河时,当时国民党将粮食弄走了,由于连日挨饿,贺俊侦生病发高烧三天三夜,浑身没有劲。此时,钱江(江西吉安人,开国少将)跟随照顾他,走在后面,渐渐掉队了。

  二人在休息的时候,钱江在附近的庄稼地里找到点谷子。为了活命,钱江用石头将谷粒压碎并煮了一碗粥,此时,贺俊侦已经两三天没有吃饭了,喝了这碗粥顿时有了力气,于是他们一起奋力追上了大部队。

  多年后,贺俊侦一直很感谢钱江,视他为救兵恩人。

  1935年6月,队伍快到达川西天全地区(今四川天全县)时,遭到6架敌机的轮番扫射,雷永通(江西赣州兴国县人,开国少将)的小腿被炸开一个铜钱大小的洞,鲜血直流。

  当时,贺俊侦和二局战友李力田按着雷永通的身体,协助傅连暲(福建长汀县人,开国中将)医生给他快速处理伤口。贯通伤,直接缝合。没有麻药,疼得雷永通浑身直抖。包扎完毕后,曾希圣(湖南人,新中国安徽省第一书记)局长就让大家找材料做担架。这时毛主席过来了。毛主席和曾局长简单商量了一下,就一起蹲下看伤员。

  最后,毛主席用手轻轻拍了拍雷永通,站起身来,让警卫员去把他的担架找来。贺俊侦把雷永通抱起,移到了担架上,一直到雷永通可以骑牲口了,才把担架送还毛主席。

  在川西的一次急行军中,贺俊侦和钱江的脚都肿了,掉队了,两人互相搀扶着沿大部队走过的地方蹒跚前行。天黑的时候,二人躲进麦垛里,为了躲避地主民团的搜捕,一直没有出来,靠吃生麦粒充饥。

  到了深夜,听到有人喊:“二局的人在哪里?”贺俊侦和钱江二人才得救,返回了部队。

  1935年6月18日,经过千难万险,中央红军在懋功(今四川懋功县)与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之后,兵分两路共同北上,这时的一方面军仅剩2万人。尽管他们一个个衣衫褴褛,有的还穿着草鞋,但却是一支战斗力极高的队伍。

  军委二局分在了右路军,由四方面军的陈昌浩指挥,右路军与张国焘的左路军分两路共同北上。但张国焘走到了白河(噶曲河)就不走了,并发电报让右路军也南下,开始进行分裂活动。

  叶剑英在一天夜里将二局的全体同志悄悄带出来,与党中央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以及一、三军团一起继续北上。这时,部队总共只有万把人,行军在人迹罕至的少数民族地区,随时都有被消灭的危险。

  长征路上的“千里眼”

  二局的工作尤为重要,一次,贺俊侦在国民党的电报中得知陕西有一支由陈光瑞(陈先瑞)领导的队伍,大家都很兴奋,知道在不远的地方有自己人,后来又得知有刘志丹在陕北,使中央坚定了向陕北前进的决心。

  敌人的行动通过电码的侦收破译,也大都在军委领导掌握之中,因而能正确地指挥各路红军正确地进行战斗,接连取得第三、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1934年夏季,在第五次反“围剿”期间,中央苏区几乎和外界隔绝,二局的工作几乎成了获取敌人情报的主要手段。那时朱德、周恩来、李德等经常出入机房,亲自下达命令或是等待抄收好的电报。

  长征中,军委二局和一局(作战)、三局和机要科等部门一起编在军委红星纵队第一梯队的序列中,与军委首长一起行军,组成了长征中红军精干的指挥中枢。

  为了确保不漏掉敌情,二局的20余位报务员在长征途中基本是24小时全天候地守机工作:将工作人员组成小分队,每个小分队由2个报务员、1个译电员、3个抬机器的运输员;另外还有一个班的保卫人员组成。

  小分队每天要提前三四个小时出发,约走了40来里就开始架机器工作,直到后面的大部队到达,然后由另外一个人接着工作,一直到大部队走后一个小时,再撤机追赶大部队,到了晚上碰头交换情况,即所谓的“接力赛二部制”。

  贺俊侦与他的战友钱江、唐明、刘少宏、肖森、雷永通、李力田等一起组成小分队用“接力赛跑二部制”担负对围追堵截中央红军的国民党师以上电台的严密监控。贺俊侦和钱江一人一部电台,一般是贺俊侦在前,钱江在后。到了宿营地,再累再困,再饥再寒,贺俊侦和钱江也要立即架机工作。

  1934年12月,在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湘江战役中,战斗异常惨烈。

  当时,贺俊侦和一个战友在湘江东岸的一个山洞里昼夜侦收敌人的电报。外面的红军将士们浴血奋战,撕开敌人的重重包围,强渡湘江,山洞里技侦将士们沉着应对。待军委纵队全部过了江,他们才随着五军团一起过江。

  贺安亚转述,每当父亲回忆起当时看到满山遍野还有湘江里成片的红军尸体时,就忍不住流泪,说他们这些人的命都是战友们给换来的。

  1935年1月17日,遵义会议结束,毛泽东重新指挥红军,为革命带来了生机。1月19日,中央红军分3路向贵州土城推进,准备在泸州至宜宾一线北渡长江,进入四川,与红4方面军会合。

  1月28日下午5时,红3军团、红5军团、红1军团的一部和军委干部团分南北两路向青岗坡的敌军发起攻击,战斗极为惨烈,虽然歼灭了不少敌军,但我军也付出了较大的伤亡。

  此时,川军主帅刘湘下令,要将“饥疲不堪”的红军“一网打尽”,又增派两个旅火速赶来增援,情况万分危急,军委决定撤出战斗。

  战斗还未结束,路边已躺满伤兵。天色渐黑,部队仍陷在狭长的山谷之中,四周枪炮不断,人心不免慌乱。指挥员们纷纷向四周打量着、判断着:哪里是敌人?哪里可以突出重围?此时朱德总司令镇定自若,他拔出驳壳枪,指着旁边的小山头,命令警卫连:“走,跟我上去看看!”

  周恩来、王稼祥这时风尘仆仆地赶来,对曾希圣说:“你们赶快搞清情况,我们来帮你们做饭。”

  二局战士马上在空地上架线侦收,贺俊侦负责侦收,邹毕兆(长征中成功截获破译敌方无数密电码,被称为破译工作“三杰”之一,开国大校)当即破译密电。他们在敌军往来的电文中发现:周围布满了敌军,敌军的合围仅有一个不大的口子尚未合拢,外围只有蒋介石坐镇指挥的贵阳空虚。

  军委据此决策,立即从包围圈的空当儿中撤出,摆脱当面敌军,西渡赤水,脱离绝地。当时,贺俊侦抄收敌人的电报,敌人的电报很长,迟迟发不完,这时已经看到了追赶的敌人了,大家心急如焚。

  终于抄完最后一个码后,大家连天线都没有来得及拆就赶紧撤退,此时指挥部的同志正在焦急地等待他们,待他们一过赤水河上的浮桥,就将桥炸毁了,敌人只能望江兴叹。

  土城突围之后,贺俊侦和他的战友们破译了敌人的密电码,掌握了敌人的行军路线、出发时间等,于是毛泽东指挥行军,甩掉尾追的敌人,犹如神助,顺利地二渡赤水。此后,毛泽东亲自主管军委二局,要求绝对封锁破译敌军密码的消息。毛泽东活用二局情报,写下了红军运动战的如神妙笔。

  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毛主席曾感叹说:二局是“走夜路的灯笼”,我们是打着这个灯笼长征的,没有二局,长征是很难想象的。

  人物简介

  贺俊侦(1913—2004)湖北省阳新县王英镇东源潜龙村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即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习,任军委二局报务员、电台台长。参加过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二局股长,参谋训练队队长,三处政治协理员、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军委二局一处副处长、政治委员、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委情报部五局副局长,军委技术部二局副局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三部三局第二副局长、二局政治委员,广州军区三局局长,解放军无线电技术学校校长。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曾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2004年2月1日在北京逝世。

相关阅读:
中国将军文化网 贺俊侦少将


父亲们的长征,女儿们的传承
共和国将军之女追忆父辈的长征故事


新报记者 胡勇镜 特约记者 唐天喜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全国各地都在举行各式各样的活动来“重走长征路”,缅怀革命前辈。围绕长征,人们口中冠以“红二代”的中国革命前辈的子女们也经常被长征精神所感动,并用自己的方式传承长征精神。

10月19日,在桂东县举行的“重走长征路,追寻红军光辉足迹”长征颂歌公益活动上,记者就遇上了一群当年在延安长大的“红二代”,他们眼中的长征是什么样的?他们又是如何传承长征精神的呢?

“红二代”的讲述一

女儿:贺安利 73岁

父亲:贺俊侦 共和国少将

父亲的长征

“毛主席在哪,我父亲就在哪”

“长征的时候,毛主席在哪,我父亲就在哪!”10月19日,共和国少将、解放军无线电技术学校原校长贺俊侦之女贺安利,在桂东县接受记者专访时骄傲地说。

贺俊侦1913年出生在湖北省阳新县王英镇东源潜龙村,后来参加儿童团,并当上了团长。1929年10月,来到东源的“红八军”决定转移,贺俊侦参加了红军。

“当时,我奶奶哭着不让我父亲走,因为奶奶就我父亲一个儿子。我父亲就劝我奶奶说‘我们是穷苦的命,只有革命成功了,我们才有好日子,到时我一定会接你们享福的’。”就这样,父亲掰开奶奶的手,参加了红军。

当时,阳新县的很多农家子弟都纷纷参加革命。“我们阳新县是著名的烈士县,有20多万名烈士。”贺安利说。

贺俊侦被分配到红八军团六师二分队。通过几年战斗的洗礼,贺俊侦能从敌人的枪炮声中听出枪炮的型号和数量,并逐步由班长、排长升至连长。后来,在“四渡赤水出奇兵”战斗中,也有贺俊侦和他的战友们的功劳。

“1933年前后,我父亲调到了军委二局。”贺安利说,那时的军委二局专门执行无线电侦察任务。其中,三科负责侦听(侦收),科长胡立教,贺俊侦是侦收员。

贺俊侦先后参加了红军苏区五次反“围剿”的全部战斗和情报侦收工作。在这期间,贺俊侦边干边学,不仅侦收业务精湛,还掌握了破译知识,有的电报做到了抄下电文即可知道其内容的程度。

1934年10月,军委二局随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参加长征。在二渡赤水时,由于贺俊侦和战友们破译了敌人的密电码,掌握了敌人的行军路线、出发时间等,因此毛泽东如有神助,指挥行军甩掉尾追的敌人,顺利地二渡赤水。

此后,毛泽东亲自主管军委二局。在约两个月的时间里,中央红军在不大的区域内,避实击虚,四渡赤水,面对40万人的围堵争取了主动,走出了危局。

由于工作出色,贺俊侦多次受到吃“百密”的奖励(即完成100件任务会餐一次)。毛泽东在长征结束后由衷地评价说:“长征有了二局,我们就像打着灯笼走夜路。没有二局,长征是很难想象的”。  

女儿的“长征”

坚持20年用音乐宣传长征精神

“我父亲从事的工作非常机密。他具体做了些什么一向不跟我们讲。”贺安利说,虽然对父亲的具体工作了解不多,但从小也听了很多父亲参加革命的故事,这一直激励着她,给她力量,影响着她的人生。

贺安利记得父亲长征时的一个故事。在过草地时,父亲的脚扭伤了,这时有敌兵追来,他只好躲在草丛中,一动不动。直到我军有人回来寻他,才又继续跟上了队伍。“父亲的态度就是,死也不能掉队。”

小时候,父亲的工作用车贺安利不能坐,要么坐校车,要么走路。“父亲曾这样说,公车是配给我们为人民办事的,不是来送你们的,你们没有资格坐。”

正因为牢记父辈的艰苦,贺安利在工作中兢兢业业,生活中也非常朴素。在她看来,“和平年代的长征精神,就是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退休前,贺安利在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当高级工程师。10月19日,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的她,穿着极为简朴,走在前来观看演出的老百姓队伍中,也显不出什么特别来。

退休后的贺安利,加入到了延安儿女联谊会。“我当年也在延安的保育院里长大,很自然地就加入了胡木英(胡乔木的女儿)大姐任会长的延安儿女联谊会,主要参加合唱团的活动。”贺安利说,“我们这次来桂东的合唱团成员有四十多位,我主要是担任合唱团的指挥。因为原来的指挥生病了,来不了。”

贺安利退休前其实不会做指挥,也从没学过唱歌的技巧。入团后,只好从音符、从发声等最基础的知识学起。“真是甘当小学生。”因为办事干脆,有决断力,贺安利在2009年升为副团长,负责合唱团的训练事宜。

“我们团以唱革命歌曲和民族歌曲为主。”贺安利介绍,他们合唱团在河南、山西,在革命老区,甚至在国外都有演出。“来桂东前,我们刚刚从加拿大回来。美国、日本等地,我们也去演唱过。”她说,合唱团之所以到处去演唱,既是为了弘扬老一辈的革命精神,也是为了传播民族文化。而这一坚持就是20年。


   (原文2016年10月28日郴州新闻网刊发)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三五文化网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三五文化网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联系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马端街65号
联络QQ:1360781304 网站值班电话:18004606931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